鉅亨網查淑妝/台北‧5月9日     2007 / 05 / 09 星期三 15:50       
  
  擁有龐大經常帳盈餘的亞洲(日本除外)正吸引資本大量流入,證實該區經濟強勁增長和更健康的基本面。雷曼兄弟表示,外資對發展中國家有利有弊,外資擴大國內儲蓄,有助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,惟資本流入過多且品質不佳,可能導致貨幣升值、過熱和資本外逃。不幸的是,目前還沒有完美的預防性政策對應。 

外資青睞亞洲經濟體熱度不退,今年第 1季南韓的資本流入總額達到240億美元,而2006年的數字為600億美元;中國的外匯儲備也大幅增長,第 1季為1360億美元,2006年為2480億美元;印度也不甘示弱,第 1季為220億美元,2006年為390億美元。

雷曼兄弟分析,處理龐大的、持續的資本流入可以有很多對策,但每種方法各有利弊,

1)允許貨幣升值。降低進一步升值的預期,以減少短期資本流入,但風險在於匯率會過高,不利出口。

2)對沖外匯干預。大量售出央行票據或政府債券,其後果是利率上升,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入;如果外匯儲備的收益低於對沖債券支付的利息,將可能導致財政成本提高。所有亞洲貨幣當局都在外匯市場進行干預。

3)提高銀行準備金率 (RRR)。目前中國和印度採取此一政策。但準備金率不僅對央行而言成本高昂,且相當於對銀行體系徵稅,金融機構可能另謀投資途徑(直接投資證券),屆時將更加難以管制。

4)保持低利率。該政策有助於減少資本流入,但代價是喪失貨幣政策的一些自主性,中國的情況就是如此。

5)資本控制。包括從對外國人持有的所有投資遣返回國實行一年的禁令(馬來西亞,1998),到對短期資本流入徵收隱含的代扣所得稅(泰國,2006年12月)。缺點是,當找到漏洞時,這些政策效力盡失,並且對投資者信心造成嚴重打擊。

6)資本流出自由化。中國、台灣、南韓、馬來西亞、泰國和印度都已放鬆對海外機構投資的限制。除了新加坡政府所屬的淡馬錫控股(Tamasek Holdings)外,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政府隸屬的投資公司,這些公司有助於將國內儲蓄疏導到國外。風險是,如果爆發國內危機,有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資本外逃。

亞洲政策制定者對資本的大量流入採取了折衷之道。鑒於對沖外匯干預的風險越來越大,雷曼預期,會被重用的政策將是:允許貨幣升值、資本流出自由化、以及保持低利率。

雷曼認為,最大的危險是,受資本價格泡沫和/或通膨的推動,有些經濟體會過熱,近期該地區總貨幣和信貸的增長值得密切關注。

亞洲貨幣有升值的壓力,台幣已經弱勢很久了,在央行刻意壓低利率下,國人不斷將錢往外投資,而國外法人卻是不斷加碼台灣股市,在原物料價格上漲加上對美元貶值,通膨壓力開始增加
央行刻意壓低匯率等於讓全國人民去補貼國內廠商,這樣做是否合理有待商榷,畢竟國家競爭力才是長期發展的關鍵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ghts08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